悲情悍将陈得才,他最终结局是什么?
悲情悍将,他最终结局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奇闻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兵败安庆
1861年9月5日,安庆失陷,围绕这座天京以西最重要城市的争夺,在经历17个月漫长而残酷的消耗战之后,以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城垣倾颓,湘军蜂拥而入,咫尺天涯已成生死永隔。在安庆隆隆的炮火声中,城外拼死救援的英王陈玉成眼看大势已去,无奈率部众北走庐州。 安庆沦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西面已无险可守,湘军夺此重镇,便可由长江顺流而下,直捣金陵。闻听安庆战败的消息,惊怒交加,对战役总指挥陈玉成予以革职留任的处罚。
而安庆本是英王的大本营,如今战役失败,损兵折将不说,还被严责,带着四万多遭遇败仗后士气低迷的军队,退守庐州的陈玉成,心情可想而知。 当时安徽的重要城市已基本为湘军所有,对于既无地盘又乏兵弁的英王而言,想要重夺安庆,短时间来看无异于痴心妄想,而回归天京,虽然可以暂避湘军锋芒,但败军之将,惶惶如,无疑会在首都受尽白眼。
对于心高气傲的陈玉成来说,这样的结果无疑比战败身死更加难以接受,那么,摆在英王面前的,就只有一条出路,以庐州为据点,继续与湘军周旋,同时派出部队向外发展,招兵买马以期重振旗鼓。 1862年年初,在皖北凛冽的寒风和陈玉成殷切的目光之中,肩负重任的三万太平军精锐之师,开始远征河南、陕西之旅。
临行之前,为了鼓舞士气和重振军心,陈玉成特意向天王请旨,晋封陈得才(扶王)、赖文光(遵王)、富(王)、蓝成春(祜王)等四位远征主将为王。
远征岁月
陈得才,广西桂平人,也是英王陈玉成的堂叔,金田起义时加入太平军,此后跟随英王转战南北,作战勇猛立功无数。 此次远征,即事关重大又刻不容缓,作为主帅的扶王陈得才,更是不敢怠慢,因此进兵格外迅速。
旬月之间,即由安徽而西,经阜阳攻入河南,围新蔡、攻南阳,均未克,扶王不敢耽搁,又于二月中旬经商南而入陕。 只是正当远征大军快速向西北挺进时,危险却以更快的速度向英王坐镇的庐州袭来。
安庆易手后,清军悍将多隆阿率部乘势连克桐城、宿松、舒城。1862年2月,便兵临庐州城下。
安庆一战,陈玉成元气大伤,分兵远征之后,如今庐州城内只得两万人驻守,眼见清军,陈玉成一边联络召回远征军,一边飞章向天京求援。 安庆已然不保,庐州再不能有闪失,洪秀全急命爱王黄崇发、善王陈观意、护王书分别由梁山、芜湖、常州兵分三路往赴庐州增援,但三路大军均为临时拼凑,难堪大任,半路为湘军所阻,还没见到庐州的城墙便纷纷铩羽而归。
而陈得才的部队由于推进的速度实在太快,此时已远离皖北,加之庐州深陷重围通讯不畅,求援的消息一直没有送达扶王等人手中。
三、四月间,就在陈玉成坐困庐州望眼欲穿之际,远征军却在西北发展迅猛,先是川滇回民起义军蓝二顺部入陕来投,后有张宗禹部自豫西前来联合。一时之间,三秦大地狼烟滚滚,远征军所到之处,关中为之震动。
四月下旬,扶王才得知庐州被围英王危殆,五月一日,陈得才、赖文光等四王便率军东趋河南,意图回援庐州。但直到六月初与太平军和部在河南舞阳汇合,始悉英王早在五月间便弃城北走,并于寿州中计被俘,五月八日被凌迟于河南延津。
英王身死,三军悲恸,且此间群龙无首、进退失据,远征军只能漫无目的地辗转于河南舞阳、南阳以及湖北枣阳、随州一带。
回师勤王
英王罹难之后,洪秀全命忠王李秀成节制英殿旧部,由于当时湘军吉字营已兵临雨花台下,一触即发,忠王于是命令陈得才继续率部前往豫、鄂、陕等地筹措人马,提前为即将到来的天京之战做好准备,并与之约定,限期二十四个月回援京师。
此后,陈得才带领这支远离天京大本营的部队,再次开始了艰苦而漫长的远征之旅。
陈得才部再次入陕之后,在捻军和回民起义军的协助之下,发展势头相当迅猛,攻兴安、占紫阳、克汉中。扶王一路兵锋所指,沿途清军皆望风而逃,一时军威大盛,兵力大增。
时间进入1864年,正当远征军以燎原之势席卷西北时,天京城却在湘军近两年的长围久困中越来越难以支撑,为解燃眉之急,天王急诏陈得才领兵东进勤王。 1864年2月,陈得才率太平军20万之众由关中南下,兵分三路回援天京,除中路梁成富部因故折回陕西外,南、北两路大军进展神速,2月入河南,4月即抵湖北。
“关中军团”并没有,而是选择从侧后方迂回,“欲绕豫、楚,以扰皖军后路,而解金陵之围”,通过威胁湘军后方大本营,来达到逼迫撤军从而解天京之围的战略目的。
1864年春夏之交,陈得才大军抵达鄂皖边境,但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影响,湖北、河南以及安徽北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饥荒,大军所到之处均是、颗粒无收,扶王麾下20万人马的粮食供应出现了问题,遂决定等秋收之后筹齐粮草再东进救援天京。
谁知秋收的喜悦没有等到,却等来了一个惊人的噩耗――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天京城,陈得才回援的大军还在半路之上,太平天国却已。
忠心不渝的扶王仍然锐意东进,天京城破之后,这支人数众多、目标庞大的救援队伍无疑便成了清政府的头等心腹大患。 1864年7月底,陈得才率众进入安徽,而等待这支孤军的,除了清军众多围剿部队之外,还有率领的蒙古。
无力回天
僧格林沁是太平天国的老对手,1853年太平军李开芳北伐,即败于此人之手。 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败于八里桥之后,僧格林沁受,蛰伏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如今,吸取了同洋人作战时装备落后的教训,痛定思痛之余,格外注重部队的装备升级。
当时,除了麾下最精锐的蒙古骑兵之外,僧格林沁还不惜血本,给三千步兵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恩菲尔德1853式火帽线膛枪和野战炮。 而太平军这边,虽有二十万之众,但部队中相当一部分士兵入伍时间不长,即无战争经验又缺乏军事训练,再加上国都被破,众人彷徨无依,士气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这一时期开始,曾经叱咤西北的陈得才兵团,在与清军的作战中,颓势尽露,败多胜少,既无法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又不能有效的夺取城镇予以修整,更为严峻的是,庞大的部队没有稳定的粮秣军资供应来源,人数众多反而成为一种致命的负担。
同年九月,同样因为太平天国灭亡而的捻军首领张宗禹,辗转得知陈得才处境艰难的消息,从潜山、太湖一带率兵前来相会。 但这根本不是什么强强联手的胜利会师,更像是两个走投无路之人的抱团取暖,而且捻军的到来,追兵也随之而至。
如今前有安徽地方团练围剿堵截,后有僧格林沁衔尾急追,本已泥菩萨过江的陈得才所部,在捻军到来之后,处境就更为了。 1864年11月,陈得才以及马融和太平军外加捻军,共计二十余万人马,被困在安徽境内霍山、英山之间五十里的狭长区域之内。
而这场最后的决战,并没有想像中的悲壮、惨烈,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关键词――投降! 首先是陈得才的前锋黄中庸部一万余人,在杨柳湾被一千二百人的清军伏击,黄中庸兵力十倍于敌,却毫无斗志,稍作反抗便束手就擒。
接着是捻军张宗禹的部下汪世弟降清,随后,马融和亦率七万部众缴械投降,更有倪隆怀、范立川两人,带领扶王身边主力的十一万余人全部变节。 短短数日之间,二十万太平军不战而降,顷刻,只有捻军首领张宗禹联合遵王赖文光,率五千人杀出重围。
而此时的扶王陈得才,坐困山谷之中,手下部众已,更闻听军中尚有人意图擒拿自己向清廷邀功。 1864年11月9日,寒风不止阴雨绵绵,带着对帝国的无限忠诚和大事未竟的不甘,万般无奈的陈得才在山谷之中仰药自尽。
帝国轰然倒塌之际,虽仍有数目众多的太平军在坚持抵抗,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残余太平军在丧失精神支柱的道路上,终将走向灭亡的道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扶王临终的毒药,饮尽了太平天国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