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派出的五万部队为何能打的六十万唐军落

历史朝代 2025-03-21 16:36www.nkfx.cn历史朝代

天宝十四年(755年),一场震惊朝野的叛乱爆发,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安史之乱,给大唐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乾元元年(758),唐朝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随着匪首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暗杀,两京光复,叛军内部矛盾重重。为了彻底消灭叛军,肃宗调集了九大节度使和一个平卢兵马使,共计六十万大军,几乎倾全国之力,决心将叛军一网打尽。

安庆绪深感形势不妙,急求助于盘踞在范阳的史思明。史思明在权衡利弊后,决定南下救援,集结了十三万大军。看似不利的形势,却隐藏着更深的危机。

唐军虽众,却难以形成合力。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竟长达五个月无法攻下。史思明五万精兵,竟将唐军打得丢盔弃甲。为何强大的唐军会败给人数较少的史思明?这其中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内因方面,唐军虽人数众多,但各节度使之间互不服从,导致统帅难以调度。肃宗在选帅时面临难题,最终选择了宦官鱼朝恩担任观军容使。鱼朝恩并无军事才能,且傲慢自大,不听取正确建议,导致唐军在战争中犯下错误。

外因则是突如其来的大风,使两军陷入混乱,各自溃散。历史上不乏类似的例子,如薛世雄的突袭和燕王的反击。这些都是不可预知的变数,对战争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场战役的失败,使得原本已经隐现的胜利曙光再次消失。大唐军民不得不继续忍受漫长的等待。无论内因外因如何影响战局,肃宗都必须重新振作,准备与叛军新一轮的较量。因为黎明前的黑暗总会过去,新的曙光即将到来。这场安史之乱虽然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也让唐朝更加坚韧不拔,为未来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