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暗黑度”是多少?“善良值”又有几分?
人性的黑暗面,似乎有一种令人着魔的吸引力。
我们有时候会觉得那些看上去伟光正的人多半是伪君子,背地里肯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而那些看上去就是坏蛋的恶人,反而表里如一,坏得光明磊落。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定式?因为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人性中有太多弱点和缺陷,光是和这些黑暗面做斗争就已经耗尽全力了,哪里还有余力去当个圣人呢?
瑟曦|《权力的游戏》
黑暗三角人格
为何坏人有魅力?
心理学的研究也有些这样的倾向。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比起研究大多数安分守己的良民,提前侦测出有危害性的和异常的人格特点,防患于未然,对于社会的稳定似乎更有意义。
备受关注的黑暗三角
正因为如此,德洛伊保赫斯(DelroyL.Paulhus)和凯文威廉斯(KevinM.Williams)的人性黑暗三角理论2002年一问世,便得到了大量关注。这个臭名昭著的黑暗三角,包括自恋(narcissism)、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和心理变态(psychopathy)。
自恋,代表着一种理所地把自己的重要性置于最高地位的倾向,自恋程度高的人狂热、骄傲、自负、缺乏设身处地为别人思考的能力。
马基雅维利主义,代表一种策略性的利用、操纵、剥削、欺骗他人以达到自私目的的倾向,普世的道德观念对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来说毫无意义。这种主义源自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NioldiBernardodeiMachiavelli)的思想。
心理变态,是一种情感上的麻木不仁和犬儒主义倾向,即对伦理及社会风俗采取彻底不信任的态度不相信热情、正义,不相信世界会有所改变。心理变态程度高的人往往反社会,冲动,自私,冷酷无情。
黑暗三角特质|参考文献[5]
人格黑暗三角的理论在法律、临床心理学和商业管理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这三个人格特征得分高的人有较高的犯罪可能,可能会造成社会问题,也可能对公司或企业的管理不利尤其是当他们身居高位的话。
自恋和心理变态这两种人格也往往和临床上的心理疾病相关。而心理变态往往被认为是黑暗三角中最具恶意的一角。
人性有黑暗,也有光明
无论是研究人性的恶,还是把恶人的故事当做茶余饭后的故事来听,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正如尼采所说,与怪兽搏斗的时候要谨防自己也变成怪兽。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过分关注人性的黑暗面而忽视光明的一面,就会看不到人类的全部潜能。
事实上,很多人本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挖掘人性中真善美的因子。虽然黑暗三角的理论深入人心,但对比一下心理学家们对人性中黑暗和光明的深入挖掘,我们会发现,其实光明的力量并不孱弱。
人性中黑暗和光明的力量|整理自参考文献[2]
那么,就像是黑暗三角代表人性中的极恶一样,有没有一个光明三角能将这些积极和成长的力量联系起来,从而代表人性中的极善呢?
光明三角人格
善良的三个维度
提出一个针锋相对黑暗三角的理论不算太困难,困难的是如何通过实证研究去证明这种理论可行。
为此,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心理学家斯科特巴里考夫曼(ScottBarryKaufman)和同事做出了一系列尝试。他们参考了过去用来测量黑暗三角人格的大量问卷(最初的问卷一共有91道题,后来修订缩减到了27道题和12道题),然后针对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和心理变态这三种黑暗人格的问题编订了36道题的光明三角人格问卷(LightTriadScale,LTS)。在实验后期,在采纳了积极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专家意见之后,该问卷修订为12个问题(见下表)。
光明三角人格问卷示例|整理自参考文献[2]
在采集到的387份问卷中,考夫曼等人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标记出三个主要因素人道主义(Humanism),对人性的信仰(FaithinHumanity)和康德主义(Kantianism)。
人道主义,即重视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对人性的信仰,即相信人性本善。
康德主义,其核心即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所提出的绝对不把人只当成手段,而永远要把人当成是目的。
其中,康德主义的提出绝非偶然,用作者的话来说,康德主义在光明三角框架里与黑暗三角框架里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并且有点诙谐)。
光明三角|参考文献[5]
随后,考夫曼等人又对这三个因素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无论是在最初的387份问卷还是后来扩大了样本量之后的1518份问卷中,光明三角的三个维度之间都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其中人道主义和对人性的信仰之间相关系数最高,而康德主义和人性的信仰之间相关系数较低。
也就是说,人道主义得分高的人,往往对人性的信仰得分也偏高,光明三角人格的三个维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互预测的。
重视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Pixabay
大部分人,其实都偏向光明
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讴歌人性的光明而发明一份问卷,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学家们最关心的是
光明三角人格和黑暗三角人格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光明三角人格得分高的人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有什么样的表现?
参与实验的一千多名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人种不同、民族不同的志愿者们,还回答了包括黑暗三角人格问卷在内的多种问卷,这让科学家得以了解光明三角人格和其他心理层面的相互关系。
,光明三角人格并不仅仅只是黑暗三角人格的对立面,尽管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即光明人格得分高的人相对来说黑暗人格得分也较低,这种相关并不代表着水火不相容的对立。所有人的人格中多少都有光明的成分,也有黑暗的影子。
,在这随机调查的一千多人中,人们的平均得分更加偏向光明人格,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想法、行为和情绪更倾向于光明。实际上,在黑暗三角人格得分高的人并不多,这一批调查的人里面基本没有极端的黑暗人格(见下图)。
大部分人都处于一半黑暗一半光明的中间地带,剩下的大多数人则属于圣徒(即光明人格极高,黑暗人格极低)。
对角线附近是普通人,左上角是圣徒|参考文献[2]
黑暗人格更成功
但光明人格更开心
我们的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的人格也不是绝对的光明和黑暗。实际上,黑暗人格中的自利倾向,因为与自我保护和趋利性行为联系紧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生存可能是有利的。
考夫曼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点,通过计算所有心理问卷之间的潜在关联,他们发现有着黑暗人格倾向的人往往比较年轻,男性居多,有较高的权力欲望,偏好工具性性爱(instrumentalsex),有着(关系并不亲密的)从属关系,有着不成熟的自我防御和自我保护方式,常常炫耀性的消费,自私自利,在进行道德决断时更加功利。他们提升自我价值的动机十足,在创造力、自信、勇敢和领导力方面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他们把创造性的工作视为超越死亡的途径,所以往往有较高的成就。
黑暗人格倾向的人有较高的权力欲望|图虫创意
黑暗三角人格甚至还和好奇心有关,尤其是和下列问题相关的好奇心
我喜欢做一些有点吓人的事情,
我更喜欢有一点刺激的不可预测的工作,
如果无法理解某种解决方案,我会十分困扰,
如果遇到了一个不认识的词,我会觉得心烦意乱,
黑暗三角人格得分高的人往往倾向于同意这些说法。
虽然黑暗人格得分高的人看起来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成功,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并不满意,也很少有朋友,因为他们无法相信人类的善意,也对自己的良善嗤之以鼻。
考夫曼等人做了另一个尝试。当他们把黑暗人格中代表着核心极端邪恶的那些问题(例如冷酷和操纵他人)去掉之后,经过去极端化的黑暗三角人格实际上和以个人成长为导向的生活方式是相符的,尤其是在增加自信和外向性方面,黑暗三角人格具有一定的优势。
这也说明,深黑不如浅黑,极端的黑暗和恶意对于个人发展并不是最有帮助的,反而会造成阻碍。
平和、乐观的光明人格
当我们为黑暗三角人格做出了一个标准肖像画之后,光明三角人格的肖像也就呼之欲出了。
这幅肖像和黑暗三角人格肖像形成鲜明的对比,它略为年长,更偏女性,童年生活比较稳定,宗教信仰虔诚,灵性,生活满足,接受他人,相信他人的善意,相信自己内心的良善,善于同情和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对于事件持有比较开放的态度,尽责,热情而积极,保有宁静的自我,认为可以通过繁衍后代等自然和生物手段来超越死亡。
光明三角人格具有很多亲社会的性格优势,包括好奇心,灵活的视角,热情,爱,善良,团队合作,宽恕和感恩。虽然都有好奇心,不过光明三角人格的好奇心更多的表现在我在新情况下会积极寻求尽可能多的信息,我将挑战的情境看作是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也就是说,黑暗三角人格的好奇心表现在对于刺激的渴求和对于无知的零容忍,而光明三角人格的好奇心表现在对环境的积极良性适应。
和黑暗三角人格迥然不同的是,光明三角人格具有成熟的防御风格,即在遇到压力时更常使用幽默,升华和利他主义风格的应对方式,所以总能够保持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乐观信念。他们有更好的自尊,更加真实,也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
光明三角人格有亲社会的性格优势|桥本环奈
光明人格,可能限制成功的野心
听起来,这个肖像简直就是像美国队长这样高大全的超级英雄一样,完美无私,公正伟岸。令人失望的是,考夫曼等人的研究发现,光明三角人格居然和勇敢自信没有任何关联,有些情况下甚至会给自我提升和成就动机拉后腿。
光明的日常圣徒甚至有可能出现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例如不切实际的内疚感。
有时候,这是一种幸存者内疚(survivor)我有时候觉得自己不配享受眼前的幸福;
有时候,这是一种分离内疚(separation)如果离家太久,我会焦虑异常;
有时候,这是一种全能责任内疚(omnipotentresponsibility)即使我爱的人们一切都好,我也无法停止对他们的担忧。
善良的人们总是会担忧身边的人,这无可厚非。,这种担忧很可能限制成功的野心和动力,甚至会让人畏惧成功。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荣光和代价,终究还是比不上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温馨啊。
担心身边的人,可能限制成功的野心|Pixabay
毫不意外的,光明三角人格也和大家常常口诛笔伐的圣母病有关。
如果有人抢劫我并偷走了钱,我宁愿他得到帮助而不是受到惩罚这种仁慈还勉强可以理解。
有的人无论从哪方面说我都该对他愤怒,我却经常对这些人相当好这简直就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这种连对待自己的敌人都无比慈爱(loving-kindness)的态度,不仅会导致更多的人际关系内疚感,更会使自己成为黑暗三角人格的剥削和情绪操纵对象。考夫曼等人也在论文呼吁多些研究关注黑暗人和光明人之间的关系。
关注自己内心的善良光辉
必须说明的一点是,光明三角人格的理论和结果虽然很有趣,但也不是毫无漏洞的。
一个新理论的提出都需要经过时间的验证,1000多人的数据并不算少,对于一个调查了如此多心理学变量的实验来说,也并不算多。
更何况,问卷调查有一个最大的局限,那就是完全基于受试者自己的回答。而人们在回答问题时,倾向于表现出一个更好的自己,而未必是一个真实的自己,尤其是对于这种调查人性中好的一面的问卷来说。
倒不是受试者胡乱答题,而是了解真实的自己,真的是件很难的事。
回答问题时,人倾向于展示更好的自己|Pixabay
光明三角,突出最基础的人道主义世界观
正如考夫曼等人所说是的,日常的心理变态是存在的。日常圣徒也是如此,他们同样值得社会的关注和培养。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存在良善,更要记住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善良的光辉。
光明三角人格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定义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而是它突出了一种最基础的人道主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仅包含人性本善,也包含了要把他人看作有价值的和值得尊重的对象。
研究者说,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问题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比其他人更重要,这也使得我们逐渐失去了对彼此最基本的尊严的尊重。无论这样的人格能否给个人带来任何好处,今天的世界都迫切需要光明三角人格世界观。
不回避黑暗,也不忽视光明
光明三角人格理论或者有些理想主义,但也确实提供了一条新的认识自己的方法。
我们不应该回避人性中的黑暗,也同样不应该忽视人性中的光明,更不应该把善行当做是微不足道的理所凝视黑暗会扩大黑暗的影响力,呵护光明也可以培养光明的力量。当我们在灰色地带摇摆不定时,一声鼓励、一个笑容、一个微小的决心,就有可能让我们离开黑暗的阴影,步入光明。
《三国志》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所做的每一分善行,都会让我们更加坚信自己的善良,而只有相信自己内心的光明的人,才会真心实意地去相信别人的善良。
我们并不一定都要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我们只需要做那个坚持认识自己、拥抱自己的人就足够了。
P.S.我还试着替美队和灭霸做了下这个测试,结果如下
灭霸,81.25%属于黑暗
美国队长75%属于光明!
还记得么,光明人格的人,容易为了爱人而放弃成就
童年趣事
- 日本恐怖电影贞子 日本著名恐怖片贞子
- 人类已发现57种外星人 人类已发现57种外星人视频
- 人类高层隐瞒了什么 鬼神人类高层隐瞒了
- 人类不敢公布的秘密 人类不敢公布的秘密高清唯
- 全天下最神奇的奇闻异事 全天下最神奇的奇闻异
- 全天下最奇怪离奇的奇闻异事 天下奇闻怪事大全
- 全天下最奇怪的奇闻异事 全世界最奇怪的事
- 全世界最离奇的奇闻异事 世界十大离奇
- 全球世界奇闻趣事 世界奇闻趣事大全集
- 全球十大灵异事件 全球十大灵异事件列表
- 民间农村真实鬼故事 鬼故事农村真实故事
- 民间灵异事件真实故事 老一辈讲民间邪门故事
- 民间灵异事件真实 民间灵异事件鬼故事
- 民间灵异故事大全真实故事 民间灵异故事大全真
- 民间鬼故事真人真事 民间鬼故事真人真事图片
- 民间鬼故事大全 民间鬼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