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男孩脾气暴躁易怒怎么办

奇闻趣事 2023-03-15 11:43www.nkfx.cn奇闻趣事

说真的,疫情以来,呆在家里的时间多了,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多了,矛盾也更多了。这不?暑假又来了。

孩子打游戏、网上聊天的时间多了,自然我们就看不过眼,孩子更是一说就炸;哥哥妹妹在一起的时间多了,互相攻击拌嘴争宠,我们父母一介入就更不得了……鸡飞狗跳,头疼得不得了。

孩子的各种行为爱发小脾气、不听劝、畏难、紧张。。。等等,背后都是什么原因?

这周的“相约周二”直播,我就请来了捷和心理的创始人,也是《玩出专注力》这门课的导师张欣华,和我聊一聊这个话题。

关于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张欣华老师的解读、分析非常精彩,也非常有操作性,所以我决定分享给大家。当你和孩子闹矛盾时,当你看不懂孩子的行为时,都可以翻出来看看,说不定你和我一样,会幡然醒悟(偷笑)。

01 发怒是缺乏安全感的信号

心理学上的安全感,不是在中文字表面上说的不会有身体伤害,安全感的感知是来自于我们是否感觉到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否有起伏波动。

安全感来自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用马斯洛体系来看,就是基本的生理上吃得饱穿得暖,这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的,

是在心理层面上被满足,被滋养,nurture。说白了,就是被人理解,被人明白。

很多父母觉得把孩子的生活照顾得妥妥帖帖,就是尽到父母责任了,但总是被孩子回怼“你们一点都不懂我”,特别是到青春期以后,这种冲突会加剧,很大程度上就跟孩子安全感缺失有关。

(以下是一个“你不懂我”的典型例子,孩子回家抱怨作业太多,你会怎么做?大家可以看看张欣华老师的分析)

“你不懂我”的情况不独在亲子关系里存在,包括夫妻关系可能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比如丈夫今天下班回到家,妻子抱怨家务太多,她的本意是要从丈夫这里寻找一点安抚,但丈夫却告诉她如何进行家务的时间统筹安排。

于是妻子直接就爆发了,丈夫还以为是因为自己没做家务惹恼了妻子……这种场景在家庭生活里并不少见,说到底妻子爆发的不是丈夫有没有帮她分担家务(能分担更好),她要寻求的不是一个解决方案,而是心理支撑、感情抚慰。

心理的安全感就是“当我最脆弱无助的时候,当我需要被承托的时候,有人能听懂我在讲什么”。

02 两个孩子吵闹争宠的背后

孩子发怒、畏缩、焦虑,这些看得见的情绪和行为,都只是表征,其实都是在映射背后的认知模块和心理模块,这些都是导致行为或者情绪的“动机”。要想了解孩子为什么焦虑、怯懦或者发脾气,都要去了解一下背后的“动机”。

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只要是人,就存在这种从深层“动机”到表征的转化。

今年疫情期间发生了一件让我觉得特别震惊的事。我家两个孩子争宠吵架,我11岁的儿子直接把5岁的妹妹摔在地上,还哭诉说妹妹先打了他,但我们不关心他,只关心妹妹。我当时也没控制好情绪,把他大骂了一顿。

在直播中,张老师分析了我的做法,委婉地“教育”了我。(孙明展 注)

这一事件中,爸爸见到哥哥摔妹妹会那么生气?

因为觉得他不懂事,觉得他是哥哥,应该爱护照顾妹妹,而不是下这么重手伤害妹妹他没有达到爸爸对他的预期,于是爸爸觉得自己的内心受到伤害了,所以就发怒了。

笼统来讲,这种防范心理受伤的界限就是人的安全感界限,哥哥打妹妹触碰到动了爸爸的心理安全感界限了,让他觉得不安了。

所以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在人类的世界面,愤怒的情绪背后触因一定是心理受伤,不安全感作祟。

比如开车堵车时看到插队,有人会有路怒,因为会觉得自己按规矩守秩序在排队,却被破坏规则的人抢先了,很委屈内心很受伤。

家长们用这种思路想想自己的情绪问题,再去看孩子的情绪问题,可能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易怒了。

发怒其实是人启动的一种情绪保护机制。

比如哥哥打妹妹,他已经明确地说是因为他觉得父母偏袒妹妹,他觉得自己不被爱,没人在乎他的感受,他感到不安了,就会启动情绪保护机制,发怒,在行为上就会有争夺的行为,有暴力的表现。

除了发怒,还有一种表现就是逃避。

当发生一场冲突时,对方如果肉眼可见的力量比你强大,你可能也会生气,但应对的反应可能就是骂两句就走了,不会进行正面冲突、打架。因为虽然这件事也引起了你的不安全感,让你愤怒,但如果你觉得自己没办法正面硬杠时,只能逃避,旁人看起来你就是胆怯的,懦弱的了。

肉体冲突里的逃避,比较直观好理解,心理冲突上的逃避举个例来解释一下。

比如很多家长可能会面对的孩子做作业拖拉、不爱学习等等的问题,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逃避。

从小学到高中一共要花12年的基础教育时间,这个阶段其实是非常紧张的,对孩子来说每天都有新的知识点要学习。但确实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擅长全科知识类的学习,有些人可能偏文科,有些人偏理科,有些人擅长图形思维,有些人擅长抽象思维……

所以当学业难度逐步加深时,有些孩子会遇到能力瓶颈、应接不暇,出现畏难的情绪,觉得难,不想学,这就是一种逃避的处理方式。

其实从孩子本身来说,没有谁会愿意学得差。

学不好,有时是能力问题,有时是家庭环境问题,有时是学习习惯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果。

此时,如果家长只是一味指责孩子学得不好,有些家长还会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做对比,这对自己的孩子来说,只会让Ta内心觉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想不通为什么别人努力就可以,我却怎么努力就是做不到,于是压力来临只能逃避,比如用打游戏、网瘾的方式。

03 家长应该怎么做

当孩子表现出安全感缺失的那些行为情绪了,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与其等到发现孩子缺少安全感再去关注,不如在问题发生前我们这些父母先去认识一下怎么样才能给予孩子安全感。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安全感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0-3岁

0~3岁的婴幼儿时期,安全感基本来自于亲子之间的亲密互动,比如爸爸的搂抱,妈妈陪着做游戏,这些细碎的日常陪伴就可以建立安全感了。

3-6岁

3~6岁的幼儿阶段,孩子的安全感是来自于在陪伴的过程当中,家长设置的边界。因为这个时期孩子正处在探索的阶段,会尝试各种新事物,这时候不要轻易打击Ta,而是要设定安全的边界,告诉Ta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让孩子建立一个行为边界。

就好像假设我们在人行天桥上走,如果这个人行天桥没有栏杆,可能很多人会离天桥边边很远,但如果有栏杆,很多人就会贴着边走,这就是因为边界清晰,所以安全感的界限就清晰,贴边走也不会觉得有问题。

小学阶段

到了小学儿童期的阶段,孩子的安全感很多时候是来自于外界的鼓励、认可。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学习越来越多的知识,也越来越清晰地感知到自己能力的边界,特别是能感知到人和人之前的差异化了,外界的认可与Ta对自己的认知有直接联系,所以给孩子的能力打标签是要特别谨慎的。通过家长老师的鼓励、认可让孩子获得从足够安全感,从而发展出健康的人格,这个阶段是最重要的一个心理发育时期。

青春期

到了青春期,孩子开始去制定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这时候他们的安全感基础不再仅限于家庭圈子了,更多可能要受他们的社交圈影响了,特别是在学校里面的朋友圈。

在朋友圈或者同龄人里得到的认同感,对他们来说,可能比来自家人师长的认同重要得多。有时候同学给起了一个难听的外号,例如“矮冬瓜”,对很多孩子来说都像世界末日一样。

理想状态,是提前关注孩子的心理安全感问题,不过很多时候事情并不一定能如我们所想地顺利发展。

当我们发现孩子已经出现了一些安全感缺失的“症状”了,该怎么修复?

要强调一下,修复不是道歉,或者说不仅仅是道歉。

毕竟每个父母都是第一次做你孩子的父母,亲子关系的每一步都是前所未有的经历,如果因为做错而心怀愧疚,只会令自己没有信心,丧失自己的安全感。

具体怎么修复呢?其实就是要重新给予孩子更具体的鼓励和关注,发现Ta的亮点,并且明确地告诉Ta

爸爸/妈妈看到了你某个方面做得很好

比如“妈妈看到你在妹妹够不着书架上的书时,你帮她拿书了,你是一个很棒的哥哥”。

其实无论是成年人,或者孩子,无论是同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试想如果每天都会有人表扬你,展示你的亮点,你会觉得怎么样?是不是会信心饱满,更期待变得更好的自己?

修复受伤关系的最快速、最容易被家长掌握的办法

用最直接的表述

用赞扬的方法

从细节着眼

大声说——我看到了

答疑精选

01

初中女孩爱发脾气,爱哭闹、焦虑不安、没自信怎么办?

如果只是爱发脾气,我觉得在初中这个年纪,无论男孩女孩,情绪容易激动很常见,因为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是正常状态。

但如果说焦虑不安+情绪激动,这位家长就得留意一下,去了解一下焦虑源是什么,焦虑的状态是什么?

如果焦虑的是一些没必要焦虑或者跟她的年龄不太密切关联的事情,这就不太正常了,比如常焦虑有没有关门、有没有关煤气这些,要确认很多遍,那就最好带她去寻求一些专业帮助。

如果焦虑的事情是符合她这个年纪的状态的,比如期末考试来临的考前焦虑,那就再留意一下她对焦虑的控制能力,会不会过度焦虑,会不会失眠睡不着觉,有没有一些特别的行为出现,比如抠手皮、拔头发、咬指甲、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有这些情况就需要特别关注了。

02

12岁的儿子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闹,发脾气时还不准我回避,经常故意挑衅我、惹我生气怎么办?还有点不自信,想跟同学朋友玩又融不进去,怎么办?

孩子这种状态,父母特别要留意,这说明你的孩子正在找宣泄口,而父母这个宣泄口目前是他最安全的宣泄口。

12岁的孩子可能要扩大追寻原因的范围,到孩子的社交圈去找一下原因,结合描述的“想跟同学朋友玩又融不进去”的细节,很可能他有社交技巧不足的问题,也有可能是社交焦虑,造成了内心的矛盾挣扎,只有面对父母才是安全的,可以让他尽情宣泄。

所以这个时候症结不是亲子关系,而可能是社交部分,父母可能应该是帮孩子去溯源焦虑源头的问题,到底孩子是在他的社交圈、还是在学校或者在他个人成长的部分,哪里出了状况。

03

用什么方式能让孩子不发脾气?

对不起,我真的没有办法教各位,用一个按钮控制小孩不发脾气。

所谓的脾气就是情绪,是一种有张力的情绪,像大哭大闹,像发怒这种,叫情绪。只要是情绪就全人类都有,无论是古今中外,白人黑人都会有情绪。

既然情绪是所有人都有的,有什么理由不让发泄情绪呢?问题是怎么样去表达这个情绪。

试问,谁没有焦虑,谁没有压力,谁没有恐慌和担心,每个人都会有委屈、脆弱、无助。我想这位家长在意的可能不是单一的情绪问题,而是行为问题,是你不可以接纳的行为。

所有的情绪都是我们必须去接纳的,包括羡慕、妒忌、恨,虽然这些情绪听起来很负面,但它们是有存在合理性的,只是我们有没有合理的行为去表达这些情绪。

所有的情绪都可以接纳,只有不合理的行为不能接纳。

家长要学习的是,当孩子在表达负面情绪的时候,怎么样能控制好他的负面行为或说不合理行为,而不是去控制孩子的情绪。

甚至有些负面情绪是必须宣泄出来的,而不是让孩子自行控制或者消化掉。我们只有想办法去调节孩子的行为,告诉他行为的边界是什么,在这个范围内可以把情绪发泄出来。

04

孩子学习能力没问题,做作业还是拖拉、不专注,为什么?

这个问题里我觉得家长的问题比孩子的问题突出。

如果孩子学习还算过得去,那这位家长想让孩子更专注、更积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想让孩子不仅成绩要OK,还得更好?学完一个再学一个学无止境吗?

其实人和人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有些孩子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又能自律,所以在学习上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些孩子可能对自己的要求就停留在中庸的程度上,差不多得了,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更愿意有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每个孩子的状态都不一样,这位家长可能需要先问问自己想要一个什么状态的孩子。如果你孩子本身的拖拉并不是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本人就享受这样的节奏,那是你自己需要调整,而不是孩子。

05

女儿很好胜,每次做题别人只要做得比她快、做得比她好,就很生气,一生气就不愿意继续做下去了,这种情况该怎么引导?

这是一个失去了自信的状态。很多人的自信心是来自于得到第一的赞扬,在他们的评价体系里,第二和一名是没有区别的。很多中国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路上会被各种亲朋好友明示暗示第一名很好,第一名才值得表扬。

但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绝对的第一名,他的财富比我多,但他的婚姻未必比我幸福,他的身体未必比我健康,排序对于普通人的生活来说根本不存在。当孩子出现这种别人比我强就发烂渣的行为时,其实是孩子对自我认知出现了偏差。

家长要赶快把孩子拉回到现实的世界,现实的世界其实享受的是一个过程,做题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重要的不是得没得第一名,而是学会了吗。家长要把孩子重新拉到这个比较实实在在的状态,而不是要让孩子永远站在丁金字塔尖。

我接触过很多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学霸的孩子,其实他们的焦虑感是非常高的。长期站在前沿的孩子,他们很怕被超越,其中可能蕴含着更大的不健康。

06

如果已经错过了幼儿期安全感的培养,9岁的儿童现在怎样补救?

其实关系的修复,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是不晚的,关键在于家长愿不愿意去跟孩子连接。

07

请问孩子在家里表现得性格什么的都很正常,在幼儿园很不合群,这会是什么原因?

对于现在的幼儿,在家有很多人照顾,大家围着Ta转的话,但到了幼儿园以后,老师要照顾许多孩子,不再以某个孩子为中心,而是制定了一些规则,所有的孩子都要自觉遵守。

当幼儿进入这样一个集体的生活,Ta可能不知道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去进行社交,不能马上掌握规则,所以Ta不是不合群,而是还在适应中。

作为家长要去跟进状态,在家让孩子尝试开展适龄的独立性训练。

08

8岁的孩子做事情不愿意参考家长意见,家长建议他怎么做更省力,他充耳不闻。一批评,他就生气或者哭,不愿意做原本在做的事了,需要纠正吗?

被批评就哭应该是孩子的正常反应,被批评还不哭,可能采取的方式要么就是反抗、对抗,要么就是憋在心里忍着,某一天爆发。所以批评就哭,是很正常的,安抚他就行了。

但孩子做事不愿意参考家长的意见,首这个得先要看做什么事情。

不参考家长的意见,不等于是孩子不听话或者叛逆,有可能是孩子自己有自己固执的一面。如果是一些在生活上的摸索、探索或者一些创意性的活动,在安全的范围内,不涉及什么原则性的底线,不妨陪着小孩一起去探索,去经历一次。

当家长多陪小孩有几次这样的经历,第一不会造成亲子关系的冲突,反而会有助于亲密关系的建立,第二,可以在实践中让孩子得出结论。没必要一定要坚持用自己的方法,说到底,我们并不能传授所有的经验,孩子还是要靠自己去体验人生。

有些孩子到了某个年龄段特别喜欢挑战大人的感觉,如果他挑战了一次成功后,就会盲目地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我建议陪着孩子一起去尝试,千万不要制造出一个孩子挑战成功的结果,不妨你们一起经历。

09

初一的孩子和家人玩游戏输了,就会失控地哭。问他为什么,他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控制不住难受。平时是挺开朗的孩子,担心孩子在情绪管理方面比较弱,或是有什么压抑的心理?怎么看待这种孩子?

初一的孩子也是可以哭的,哭出来总比突然爆发得好。哭是一种伤心的情绪,伤心的背后也是一种委屈,或者就是对自己的这种状态不大接纳,没有办法接纳自己没赢,或者说没法接纳别人比自己强。

哭的问题不大,就算男孩子也可以哭,重点是哭的原因,如果因为在乎输赢而哭,可能家长需要重点去调整孩子对输赢接纳的心理弹性有多大,因为我们人生可能会有太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早做心理建设。

11

10岁孩子,典型的爱发脾气,畏难、爱咬手指甲,该怎么做?

咬手指甲、爱发脾气、畏难其实都代表孩子最起码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中,家长还是要找到焦虑源,比如说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会不会太高?要求会不会太高?家长要去准确阅读出孩子的焦虑是来自于学业,还是有家庭生态环境的原因在里面?

12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作业超级拖拉,课堂也经常走神,缺乏竞争意识,这也是由于没有安全感吗?

如果孩子经常上课走神,这个时候不一定是他有没有安全感,可能先考虑是否有专注力失调的原因,专注力失调也不是很大的问题,很多人都有,比如有人很难在平面上阅读,拿起一本书就会打哈欠,这也是一种专注力失调的表现。

13

我已经成人了,但现在每次父母提醒或者对我说教时,都会很激动,很少能心平气和好好跟他们说话,总觉得他们不理解我,但事后又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在外人眼里,我挺平和的,怀疑自己是不是人格分裂。成长经历是从小很独立,不愿意和父母分享,越是独立父母越是参与不进我的生活,又不能与父母完全割裂,每次遇到家里发生什么事情,很少能形成共同意见,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让所有的父母都明白,一种关系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

这位朋友跟父母的相处就是典型的刺猬模式,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需要回忆一下,这种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会开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

可能当时你跟父母交流时,不大声说话就不能被听到,你的安全感缺失造成了习惯用反抗的方式去回应和父母的冲突,以致于到现在一跟父母交流,潜意识就调动起了已经习惯的保护机制。

你跟外面的人能相处很好,那说明你是一个正常人。因为社会交往中你要确定你自己的角色是一个安全的人,是被人喜欢的,也愿意去交朋友,说明你有健康的社会人格,知道怎么待人接物。

你提到最担心的是如何跟父母共同面对一些问题,我想你不是怕共同面对问题,而是你不喜欢和父母对抗的自己,怕自己忍不住又发生冲突。

建议你对自己的焦虑源进行重新追溯,有机会的话,不妨把自己的想法和过去压抑的事情写出来,换个沟通方式,例如写封信,这其实也是在修复关系,让父母理解你的成长历程和你的心路历程。

,我们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明白,如果你希望在你的孩子成人之后更好地享受天伦之乐,今天开始就要努力建立一种互相滋养的亲子关系。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