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澳遭万达索赔
一、合同缘起与纷争焦点
在万达集团的“中国足球希望之星”计划下,一颗新星在西班牙的马竞梯队中熠熠生辉。那是2012年,年仅13岁的王振澳,带着足球梦想踏上这片热土。与此一份承载着双方期望与约定的协议在万达与王振澳的父亲之间签署,明确规定了王振澳成年后(即18岁)的注册所有权及转会处置权归属于万达。
在时间的流转中,争议悄然滋生。2018年9月,当万达计划与已年满18岁的王振澳签订职业合却发现他与父亲失去了联系。在经纪人的暗箱操作下,王振澳私下联系丹麦瓦埃勒俱乐部,试图完成转会。这一行为让万达大为震怒,认为其构成了违约,并因此拒绝出具转会所需文件(TPO)。
二、法律诉讼与赔偿风云
面对此情形,万达果断出击,于2018年底将王振澳及其父亲告上法庭,索赔金额高达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培训投入的损失和违约金。案件在2019年多次开庭审理,虽然双方曾同意调解,但未能达成具体方案。截至2019年10月,法院尚未当庭宣判。
三、后续影响与纷争持续
尽管纠纷不断,王振澳的职业生涯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他在中超赛场上崭露头角,凭借出色的表现入选男足国家队。关于合约状态的争议却持续不断。王振澳方主张合约已到期,转会属于正常操作;而万达则坚持认为其单方面失联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协议。
四、核心矛盾与警示意义
此案件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协议的效力问题,万达主张协议赋予其对球员注册的排他性权利,而王振澳方则认为成年后有权自主选择俱乐部;二是经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万达指责经纪人金畅违规介入,促成未经授权的跨国转会。此案不仅揭示了青训球员产权归属、职业合同衔接等问题,更对整个中国足球青训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警示意义。这一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的机会,如何更好地完善青训体系、保护球员权益以及规范经纪人的行为,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