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喊话逃兵役者回国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面临着兵源短缺的严峻挑战,逃兵役现象愈发普遍。截至2024年2月,约有65万适龄服役者选择通过非法途径逃离至欧盟、瑞士等国家。
这些逃兵役者中,有一部分选择了冒险的路线,如游过边境河流或支付高额费用进行偷渡,以躲避动员的召唤。背景之下,乌克兰的动员行动显得尤为迫切。
面对这一局面,乌克兰不断敦促逃兵役者回国参战,并计划通过新的动员法案,将征兵年龄范围扩大至更广泛的群体。对于那些逃避兵役的行为,可能会面临最高5年的监禁,甚至被部分同胞指控为“叛国罪”,从而导致社会关系破裂。
在2024年11月,乌克兰通过了一项法律,允许逃兵自愿重返军队,这显然是为了缓解前线的压力。这一措施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与此乌克兰还将动员的目标扩展至2000万至2500万的海外侨民,以“自愿回国”的名义呼吁他们参战。这一策略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多数侨民由于战乱而选择离开,他们对于回国参战的意愿极低。乌克兰甚至被指责利用减少难民援助等隐性手段进行施压。
分析人士认为,侨民动员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姿态,旨在向西方展示乌克兰的“持续作战决心”,而实际上响应者寥寥无几。
逃兵役者的内心挣扎和选择也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讨论。许多年轻人表示,他们不愿因为战争而送命。例如,24岁的亚历山大·博伊科坦言:“我不怕,只是不想死。”这样的心声反映了社会对乌克兰战争代价的深刻反思。
长期战争导致乌克兰面临人口断代的危机,大量青壮年消耗殆尽。尽管乌克兰试图通过“重建国家”、“安全保障”等口号吸引年轻人回流,但成效依然有限。
乌克兰通过法律威慑、政策调整和舆论动员等多种手段试图解决兵源短缺的问题。逃兵役者与侨民的实际响应程度之低,凸显了战争长期化下的社会疲惫与治理困境。这场冲突对乌克兰的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未来的道路仍然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