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坏事怎么办

奇闻趣事 2023-03-15 11:42www.nkfx.cn奇闻趣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去表达对对方的好意时,对方并没有接受,反而彼此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些冲突;我们自己也感到很委屈,可能还会在心里愤愤然“真是不识好人心,狗咬吕洞宾!”

这是怎么回事呢?也许这就是因为我们对对方没有做出一个很好的评估,没有去思考,这一刻他需要的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的“共情”出现了偏差。

关于“共情”,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而且很多人表示要做一个高情商的人,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

可是,何为“共情”?如何“共情”?你真的理解了吗?

有一本心理学著作《共情的力量》,是由两位心理治疗师——亚瑟•乔拉米卡利和凯瑟琳•柯西合作完成的。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共情”做了全面而深入地剖析。

亚瑟在本书序中写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了一个绝对的真理,共情的曙光能穿透痛苦和恐惧的漫漫黑夜,抓到我们生而为人的共通之处。”

共情是一种力量,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共通之处。共情的实质是深入内心,去聆听灵魂深处的声音。而是否去安慰,是否去给予帮助,都要在感受对方情绪、理解对方想法之后,再做出合适的选择。

所以,共情与同情是有区别的同情是为了安慰他人,共情则是理解他人。一个很胖的女孩正在减肥,努力把自己塞进一条尺码显然过小的裙子。这时,如果你说“它很合身,你好美啊”,就只是同情和安慰;但如果你说“现在还有点小,但你一直在坚持减肥,很快就能合身了,会很美的”,这就是共情。

很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冲突,不外乎无法与对方共情,而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甚至是带着自己的目的去“共情”。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共情和有目的的共情往往并存,两者极易混淆。例如,一位母亲答应每周给孩子5元零花钱,但前提是孩子必须记好帐。这位母亲的本意是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记账习惯,她对孩子的关心似乎属于真正的共情,可是学会记账是孩子的课题,她不应该以威胁的方式去干涉孩子的学习过程。其实,她要求孩子记好帐才能得到零花钱,只是他想达到操控孩子的目的而已。

所以,共情需要把握动态平衡状态真正的共情会让关系既稳定又结实牢固,而被有目的的共情所驱动的关系总有一天会失去平衡。就如上面例子中的孩子,后来选择了放弃每周得到5元零花钱的待遇,因为被母亲威胁的感觉让他很不舒服。

如果你真的想与他人(尤其是家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话,那么当你觉得自己特别想给对方提供“好”的东西时,你得先问一下自己,“好是什么?”“好在哪里?”这就是对于对方的真正的共情。我们不要自以为是地把我们认为“好”的东西提供给对方,导致“好心办坏事”的结果。(好心办坏事的最终原因,其实就是我们自恋。只有在自己的自恋中,或者我们对对方进行了很多的评判或者评价后,才会去给到对方不需要的东西。)

真正的共情不会自动给你答案,他会督促你去进一步寻找答案。一位资深的心理治疗师说“当我面对我的来访者痛苦地哭泣时,也许我不一定会给他递一个纸巾,这一刻是最好的跟对方共情的机会,也是对方特别渴望被我们看到的时机。”他还说,“我回应的方式是如果对方泪流满面,也许我会让这种感觉待一会儿,我会告诉他,如果你的眼泪会说话,它想对你说什么呢?”其实,这句话能促使来访者自己跟自己对话。

每个人都有共情别人的能力,也都有渴望被别人共情的需要。彼此之间心有灵犀的状态就是最高级别的共情状态。

共情并不是一种学会就不会失去的能力。共情需要基于每个人过往所有的经历,也需要关注当下对方的情绪状态。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动态成长的,每一天都会有变化,,每一次新的互动开始,共情也需要重启,以此来获得最准确、最真实的理解。

拥有共情能力只是理解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解释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正如作者所说“真正做到共情要比有共情能力重要得多”,因为我们带着共情所做出的行为——“共情式的倾听”才是最重要的。

所谓“共情式的倾听”,就是为了理解他人而倾听。

生活中不乏各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听,譬如,许多女性朋友,因为感觉男朋友不在意自己的感受而难过;当她认真地告诉自己的男朋友时,对方却只是说着数不清的情话,企图以自己的方式安慰女友,而忽视了女友内心真正的情感需求。

共情式倾听始终以对方为中心,目的是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的。在共情式倾听时,要给对方足够的机会表达、解释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全然投入对方的体验中,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去倾听对方的语言,去观察对方的表情、姿势,去连接对方内心的情绪,再抽离出来。

随着共情式倾听的进行,许多信息会浮现出来。这时,我们需要通过综合这些信息来评估,达到对他人准确的理解。评估就是以共情为导向,找出某个特定的人或情境的真实情况的能力。

共情式倾听中的评估既包括对对方的评估,也包括对自己的评估。对他人的评估,需要走进对方的成长经历,走进对方的内心来综合其品性、过往史及当下的见解和动机等信息,最终达成对对方的理解。对自己的评估,指的是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自己的脆弱、渴求、倾向、利益等)。只有在清楚并承认自己的想法的前提下,才能将这些搁置一旁,努力地倾听和理解对方的一切。否则就会陷入“倾向式聆听"的泥潭中——在倾听时因为装满了自己的想法,对他人的倾听只是在自己内心合意的想法上打勾,而非真正尝试去理解他人。

共情式的倾听是为了理解他人,表达共情是为了能帮助他人了解自己。它包括七个步骤

1. 使用开放问题。

封闭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总是自带答案,内含情绪。并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开放的问题,比如“我不太了解,你能不能多说一些呢?”“你的眼泪会说话的话,它会说什么呢?”显示了愿意进行沟通的心态,表达对对方看法的关注。

2. 放缓节奏。

因为共情者不是一个引领者,而应该是一个陪伴者。所以更好的是随着被陪伴的人慢慢前行。放慢节奏,恰好就是按照对方的节奏来走。

如果共情者很着急或者有自恋成分,则往往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带着炽热的情绪,这样就会干扰对方的判断。只有深思后的缓和情绪,才有助于走向共情。

3. 不要匆忙做出判断。

评判和评估完全不同评判有点像贴标签;评估则是通过你的专业知识,包括此时此刻你的感受和你观察到的一些真实发生的内容,去更好地理解对方。

4. 关注你的身体感受。

情绪和身体之间是紧密关联的。通过观察对方的生理反应有助于理解对方,我们的身体感受也会影响到对方的情绪。比如,在表达时,我们的一个皱眉都可能让对方以为被否定而十分沮丧。相反,微笑的好情绪也能传染给对方。

学会如何去关注自己的感受后,当共情发生的那一刻,就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身体的痛。

5. 向过去学习。

一个人当下的情绪绝不只是当下的原因,当下只是一个触发机关,而答案永远潜藏在过去的不安、难堪甚至屈辱的经历中。

6. 让故事充分展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并且有自己故事发展的速度。共情会提醒我们,我们只是参与者,而非故事的改写者,我们只能跟随而非引领,决定权永远在对方手上。所以要安静地聆听,让对方讲的故事越来越丰满。

在创伤治疗或者危机干预的时候,我们采取的往往就是这样一种很简单的方式让他们能够把故事的碎片慢慢地拼凑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当他们可以完整地去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也许疗愈就已经发生,而且这件事情也许对他未来的影响也就慢慢过去了。

7. 设定边界。

一个人深深的不安全感不会因为他人境遇的糟糕而消除,这只能让两个人坠入深渊。设定边界更多的是让我们去理解,自己并不是对方。

如果边界没有设定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共情者太深入地投入到对方的生活中,过分地表现出同理情绪,结果反而吓到对方。确切地说,这样做还只是同情,而不是共情。比如,有些共情者看到受伤者非常难过,他想去保持关注和共情。于是,当受伤者说到悲伤的时候,共情者已经在那边呈现出了自己很多痛苦的回忆,然后在那边痛哭流涕,甚至于哭得比受伤者更加的痛心疾首,更加的悲伤。这样做其实是会吓到对方的,而且确切地说,这也只是共情者在表达自己而已。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共情式的倾听?

我们会发现,很多人是无法倾听他人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偏见,和我们自己对一些事物的认知定势,这些偏见和认知定势,会削弱我们的共情力。

共情式的倾听,需要抛开自己(感受、想法、价值观及自己的自恋部分……),全神贯注地倾听并理解他人是如何感知和倾听世界的,这是一种积极的倾听。在很多的时候,我们也它称之为“神入状态”。

因为这种积极的倾听是保持着一种关注的,所以能够发现更多的故事中间的一些细节,也会对对方所有的内容,做出很好的评估。

但必须强调的是,评估不同于评价。对人的评估是共情式倾听中最核心的技能,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作者告诉我们,共情是倾听的艺术。如果你在这一刻听到了故事中间好像有冲突的部分,或者说是一些不真实的部分,我们不要急着去打断对方,也不要急着马上去质疑对方。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给他人机会充分的解释自己,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评价则是共情式倾听的一个障碍,意味着我们根本就不愿意去倾听并理解对方。当我们进入自己的世界时,我们所看到的他人的世界,也一定是带着我们自己的主观评价的。或者说,在此刻,我们更多的只是想表达自己而已。

不知道你是否会有这样一种体会有一些人跟你说话的时候,是自说自话的,哪怕他是来跟你建立关系的,但他心里想着的还是他自己的世界。这有点像电影《甲方乙方》中葛优演的一段有一天,他说我们十一国庆节,我们应该到街上去做好事。这个时候,他看到了在河边栏杆上面站了一个人,然后他就很着急,就跑过去。那位站在上面的女性不说话,葛优就在下面开始说,去年的今天我从这里跳下去,现在我想想,特别的傻。,我相信那一刻就是葛优想做一些好事,他把对方评价为一个要跳河的人。那个人回了他一句话,很有意思,她说“你觉得今天就不傻吗?我在练气功。”所以,我们所说的自以为是——自说自话的评价,是共情式倾听最大的障碍。

那么,共情式倾听需要我们关注的是什么呢?其实是情感和情绪。因为当情感和情绪被关注时,就会让人觉得在情感上被理解了,会感受到安慰,这比任何的语言都有用。

比如,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很多资深的咨询师,他并不一定要去说很多话,而是让来访者感受到被共情式的倾听。那一刻,其实疗愈已经发生了。

我们在共情式倾听过程中,也不需要过于苛求自己,想着如何去给到对方一些建议,或者说好像一定要为对方做些什么。其实,对方想要的东西,更多的在倾听过程中就得到了。

共情,在亲密关系中尤其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共情,亲密关系也就不存在。

亲密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把对方理想化,也叫理想之爱;接着,理想化了以后,就会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叫两极化。所谓的两极化,就是理想化打破以后的一种体会有时看对方什么都讨厌,但有的时候又很可爱。第三个阶段是整合的阶段,“整合之爱”是相互共情的产物,过程既需要有融合的意愿,也需要有分离的能力。

有一些人因为没有分离的能力,所以才拼命的想去融合,这就是亲密关系中最终冲突的来源。有了分离能力之后,我才会在实现我的过程中,了解我自己,发现我自己,觉察我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情绪,我才能完全成为一个完整的我。只有当我完全成为了我,我才能准备好全心全意的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入一段关系——我能讲出你。

共情并不意味着每件事情都能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经历了这个过程,你才不会把这个世界的复杂性进行笼统的泛化处理。——当亲密关系出现一些冲突时,只有两个非常笼统的选择要么在一起,要么分手。

其实,共情不会给我们的想法和感受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会把我们感受的各个方面编织成一个整体。它会随着每一次新的体验和领悟而发生改变,从而使我们的亲密关系越来越稳定而牢固。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正确理解和运用共情,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沟通。

你对此有什么想法和心得呢?欢迎留言分享哦!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